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【深圳实践】深圳市福田区整体城市设计 天天观热点

时间:2023-05-23 09:24:27 来源:深圳最街坊 分享至:

获得奖项:“深圳市第19届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(2021年度)”一等奖

项目类型:城市设计类

编制单位: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


(资料图片)

编制时间:2018.09~2019.11

项目背景

经过30余年的时间,福田中心区经历了从无到有“秩序构建”的完整发展阶段。从80年代深圳总规、到90年代福田中心区城市设计和分区规划,着力搭建城市形态和功能秩序,目前已基本建设成为成熟的中心城区。

进入新时期,福田面临三方面新挑战:一是城市空间治理已进入“深水区”,如何解决“更新项目散点化、城市风貌同质化、公共空间低效利用”等问题?二是如何解决对年轻人相对吸引力下降、创新企业集聚力渐弱等挑战?三是在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时代,如何在存量空间基础上进一步营造高品质生活和打磨高质量城市?

面对以福田为代表的成熟中心城区所面临的普遍困惑,本次设计转变底层逻辑,从“秩序建构”转向“体验营造”,从“定性描绘”转向“定量评估”,从“效率优先”转向“品质优先”,从“大刀阔斧”转向“精细针灸”。以人尺度、体验、需求为核心,探索高密度宜居宜创城区建设的“福田方案”。

规划思路及主要内容

(一)多种方式定量剖析问题与需求

通过走读丈量,对多样性的城市空间特征精确扫描;邀请专业人员绘制城市意象地图,对福田生活场所进行识别;利用多元数据耦合,对人群活动特征与城市问题精准画像;开展公众调查,发现城市公共产品短板,倾听公众对城市空间需求。

发现公共连接、资源配置、空间活力三方面的重点问题:城区被22条高快速路或主干道分割成若干空间孤岛、片区之间缺乏联系,优质的山海河等自然资源可达性、可体验性没有发挥极致;福田公园数量多、规模大,轨道站点虽然密集、覆盖率广,但公园和轨道站点尚未成为公共活力节点;城市高活力空间的类型较为单一,均为购物综合体,需要更深层次激发唤醒。

(二)制定“人体验品质提升” 项目化解决方案

打造福田公园邻里生活圈和轨道站点活力圈:改善现有街道、公园道和社区慢行空间网络,提升福田城市公园、地铁站点等场所的慢行可达性和交往活力吸引力。

图1-打造福田公园邻里生活圈示意

营造多个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力街区:植入微型公共空间、局部改造沿街建筑,对初具特色的城市街区进一步提升,打造可停留的社区街道场所,打造8个不同主题、特色鲜明的活力街区。

图2-营造多个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力街区示意

形成多条新旧交融有福田记忆的“半日游环”:深入挖掘各类城市历史记忆点,打通连接瓶颈,打开视觉遮挡,植入特色文化场所,形成可漫游的8条 “半日游环”。

图3-形成多条新旧交融有福田记忆的“半日游环”示意

重塑山海河自然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的连接:缝合高等级道路的分割,建立多种方式的公交、慢行连接,让城市的自然山体、公园水岸更容易到达,创造前所未有的可体验场景,实现自然空间与都市空间融合。

图4-重塑福田山海河自然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的连接

(三)统筹福田全域有机更新行动

将策略项目化的转译,形成综合更新和公共空间两类项目详细指引:对福田城市未来发展8个引擎片区综合更新行动,对片区改造和品质提升做出详细规划指引;并策划了5类67项公共空间行动,引导了一批城市设计及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。

创新特色

(一)在存量城区深度营造“高密度宜居城市”的技术路线

构建 “精准洞察-精微方案-精细治理”技术路线:借助数字化工具,精准洞察建成环境、居民体验等问题需求;从福田优势与特色出发,量身打造空间品质精微方案;倾听公众意见、吸纳政府部门意见,建立精细治理行动计划。

(二)社会形态、产业形态、空间形态耦合,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城市研究方法

在城市的发展成熟阶段,城市设计不仅仅是空间形态的问题,还需深入解读人群、企业、空间的运行状态,更深刻地认知福田功能与形式、中心与边缘、人与环境的关系。我们将福田、南山、罗湖划分为由“土豆”、“底色斑块”、“线”和“点”组成的“土豆地图”。将人口密度属性体现在每个居住和工作“土豆”单元的大小上,也将重点企业布局融入“土豆地图”,通过福田、南山、罗湖三区“土豆地图”对比,更加有效定义福田人的行为尺度、社区尺度。通过定量划分出的30余个4-6万人口规模“居住土豆”、3个商务办公人口集聚地、3个重点发展“底色斑块”、11个大型开放空间,我们精准识别出福田国际化就业中心、职住均衡、城绿相嵌等福田产业、空间和人群的空间耦合关系。

图5-南山、福田、罗湖三区“土豆地图”示意

(三)以人体验品质为标尺,对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使用效果的定量诊断方法

通过研究人群活动、交通资源、公共空间分布等识别资源配置的有效性。以公园为例,虽然福田公园数量和总面积位居全球前列,但以公园出入口评估实际可达性:1471个居住小区中仅有34.1%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园入口。

针对深南大道南北差异化问题提出提升策略:北部,以建立大型公园之间“连接”为主,改善步行舒适性、增加公园出入口提升可达性;南部,以“增补”微型空间为主,植入微型公园、活化消极绿化空间,增加市民可休闲场所。

图6-大数据识别福田的公园和轨道站点5分钟可达性有待提升

(四)设计底层逻辑转变,在存量空间底盘上进行人体验升级

设计 聚焦织补微空间、提升慢体验、缝合断裂点 升级公共生活新场所。

从车行道路回归人民的街道 :优化街道断面,营造可停留、乐交往的街道场所。以新洲路为例,结合新洲河碧道建设,统筹沿线片区,植入微型场所、激活街道界面成为活跃街道场所。

从城市更新回归特色生活圈 :以“针灸式”精微方案,营造福田 “家门口文化生活圈”。以上下沙为例,深度挖掘现状兴趣点,梳理街巷空间肌理塑造站点主街,营造丰富体验的活力街区。

从城市边界回归日常生活体验 :活化临山、跨路、沿河等消极空间,成为社区可体验的“后花园”。以塘朗山为例,利用山脚缓坡地带,设置开放公园、建立山体与周边社区多方式连接路径。

实施效果

向福田国土空间规划传导精细化城市设计要求:城市设计的特色空间结构、公共空间核心策略及三维空间要素管控要求等要点,在福田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成果中得到有效传导。

形成指导福田全域存量提质工作的总纲领:服务深圳市及福田区政府决策,作为全区总体谋划、战略布局等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,核心内容有效纳入福田“十四五”规划。

精细指引福田全域有机城市更新项目行动:指引福田8个引擎片区的品质提升行动,对车公庙、华强北、环中心公园等片区的有机更新制定详细指引;策划了5类67项公共空间提升项目,引导了一批城市设计行动及工程项目的规划实施。

通过多种方式的公众参与,建立“营造美好家园”的共识:通过“2019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”、《深圳特区报》、《南方都市报》、幸福福田公众号等多样化的新的媒体形式向公众进行推广宣传,展示未来福田的城市理想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与公众共识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世界空调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1   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